(新闻稿 赖远美)农历正月二十三(2月27日),我们迎来光明本地“仙姑诞”的日子。深圳市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带领各市区文艺家、市民约40人一起寻找光明记忆,对光明本土传统民俗进行采风活动。寻找光明记忆小组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上村陈仙姑庙传统文化长廊,参加“仙姑诞”庙会,了解陈仙姑的故事。
当天,仙姑庙佛乐悠扬,欢声雷动,热闹非凡。现场有大型祭拜祈福、醒狮、免费素食等活动,让市民深切的感受到本地传统民俗的魅力。
关于陈仙姑的故事,在公明几乎家喻户晓。当地的陈姓人家,现在将陈仙姑的塑像供于陈仙姑庙。每逢传统节日,村民都会前往祭拜。陈仙姑原名陈端和,生于咸丰年间的公明水贝村。传说当时的大沘河一带缺医少药,乡亲们有疾病而苦于无处求医。陈端和为了寻找治病良方,不辞劳苦走访了东莞、增城、新安等地方,求教经验丰富的郎中,搜集、整理了许多药方。其中男科、妇科、儿科各100方,还有外科32方,眼科53方,为村民医治了不少流行的痢疾肚痛、感冒发烧等疾病。如今,遗留下来的300多条处方仍有一定医学参考价值,医学界人士曾给予肯定。传说当时的大沘河有一河神叫“二河神”,每年春夏季节便兴风作浪,使河水汹涌泛滥。陈端和为了惩治大沘河二河神,她升天成仙后向天官诉说了大沘河二河神作恶多端,百姓多灾多难,请求天官给予惩治。于是,天官把二河神打入地狱,并封陈端和为大沘河河神,列入仙班,从此陈端和改称为陈仙姑。
同治年间,公明上村村民自发捐献建起陈仙姑庙作为传承陈仙姑故事的地点之一。民国时期陈仙姑故事流传极广,东莞、增城、新安等不同姓氏的群众广为熟悉,一度成为大街小巷谈论的话题。文革后陈仙姑的故事作为封建迷信产物一度被禁。改革开放后,当地老人在人群聚集地把陈仙姑故事进行传播。
陈仙姑庙位于上村社区元山处,座西南向东北,至今已13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清朝后期,该庙在20世纪70年代被毁,2004年重修,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按原来的模式建成,建筑工艺精美。2008年《陈仙姑的故事》被列入深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陈仙姑的故事内涵具备了民间故事的传承价值,已被编成剧本,搬上粤剧舞台,在各地演出,深受民众欢迎。后人为了弘扬陈仙姑乐于助人、扶困济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将陈仙姑升天成仙的日子(农历正月二十三)定为“仙姑诞”,每年举办“仙姑诞”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