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区文化馆-为市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
搜索
非遗传承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也离不开对现代的创新。
非遗传承
  • 非遗名录
  • 非遗活动
  • 非遗政策法规
  • 深入挖掘+专题培训+实地考察指导,推动光明区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04-30 信息来源:光明区文化馆 浏览次数:55
    为深入挖掘光明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光明区文化馆组织开展了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培训讲座,并对意向申报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指导。以专题培训、实地考察、专家指导的形式,推动我区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提质增效。

    专题培训赋能 夯实申报基础
    4月22日,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支持下,由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光明区公共文化艺术和体育中心承办的光明区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培训讲座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特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杨明敬、广州市文木文化遗产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蔡奕贤2位省市非遗专家围绕非遗申报意义、非遗申报条件、非遗申报注意事项与大家交流指导,通过政策解读、申报书撰写规范、不同类别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案例等方面系统讲解,为全区近90名基层非遗工作者、传承人、爱好者等提供了专业指导,还通过问答环节为大家答疑解惑,为后续申报工作厘清了思路。
    杨主任指出非遗保护工作在强调16字“工作方针”的同时,要更多关注非遗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要充分挖掘非遗潜在的经济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繁荣,让非遗焕发活力长久传承下去。同时还指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要加强传承能力,长期坚守传承工作的责任与义务,不然则会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实地走访把脉 深挖非遗文脉
    4月22日-23日,由光明区文化馆牵头,联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组织多位省市非遗专家深入社区街巷开展为期两天的实地走访。通过现场勘查、传承人访谈、传习场所评估等方式,对十几个意向申报项目的存续状态、传承谱系梳理、特色价值提炼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提出“活态传承”、“文化价值独特性”等重点优化建议,构建我区"申报指导-保护实践-传承发展"的闭环工作机制。


    构建保护体系 彰显光明特色

    近年来,光明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全区共有1项市级非遗项目,13项区级非遗项目,依托区内非遗项目,开展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光明区分会场活动、“汉衣拾遗”非遗在社区、“节气里的非遗”等形式多样非遗活动,发挥文化馆总馆主阵地优势,凝聚社会力量、非遗传承人等积极投入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来。随着申报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区非遗保护工作正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迈进。文化馆将持续发挥枢纽作用,深挖文化内涵,培育特色品牌,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非遗项目真正"活起来""走出去",为擦亮城市文化底色注入新动能。


    Copyright@2016 光明区文化馆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4313244号-1